摘要:
孤僻、内向、古怪的小明:小明从小就有些有与众不同。他 3...
孤僻、内向、古怪的小明:小明从小就有些有与众不同。
他 3 岁了才会说简单的句子,5 岁才能理解点头摇头的含义,到现在
9 岁上小学了,跟老师同学说话还是不看着别人的眼睛。但是小明并
不笨,他记忆力超群,4 岁的时候就能够把圆周率后 50 位都背下来。
因此小明的爸爸妈妈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。现在上小学了,最让
爸爸妈妈头痛的就是他太不合群。小明从来不主动跟老师同学打招
呼,也从来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。即使老师点名喊他,他也不回头看
老师,还是自己忙自己的。偶尔被同学拉着做游戏,他也不懂得游戏
规则,不会和同学合作,经常因为破坏规矩而被同学罚出局。回家后,
小明总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。爸爸有时候看见小明偷偷地哭,
问他原因,但是他却什么也不回答。
内向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小丽:小丽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。
她内向、胆小,而且似乎从小就是个受气包,经常看见她哭哭啼啼或
者沮丧着脸。小朋友们过来关心问候她,她什么话也不说,哭得更厉
害了;老师过来关心她,她就显得特别紧张,说话声音小得跟蚊子一
样。她似乎有满肚子的委屈,可就是说不出来。
孤芳自赏的小笛:小笛自幼聪明过人,几乎是在老师,长
辈们的赞许声中长大的。但是小笛并不开心,因为他没有朋友。小笛
为此很苦恼,也尝试去交朋友。可是每次尝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。小
朋友们都在背后议论小笛,说他傲气,不会尊重别人,跟他在一起很
不舒服。
上面是几个孤僻、内向、不合群的孩子的例子。从这几个例子,
我们可以看到,尽管这些孩子的表现都是类似的——显得很孤独,难
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,不善于表达和沟通,但是他们各自的心理问
题却并不完全相同。因此,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症施治。
导致孩子孤僻内向的常见的心理背景有:
(1)孩子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患。比如第一个孩子小明,他很
可能患有孤独症——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,以社会交往障碍、
交流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为特征。
(2)孩子存在某些性格缺陷,一种情况是孩子性格内向、胆小、
不自信。案例二中的小丽就是个典型例子。这些性格缺陷除了先天因
素,跟后天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。比如父母要求过分严厉,从而导致
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;或者从小缺少亲人关爱,从而导致孩子不
懂得如何沟通和表达自己。
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孤傲的性格特点导致了不合群。不少能力超
群的孩子,如果个性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塑造,往往也容易成为不合
群和孤僻的人。案例三就是典型例子。小笛虽然智力超群,但是他的
周围环境除了赞扬外,并没有给他其他正性的东西,比如如何去欣赏
别人,如何去包容别人等。这样,小笛只会“以己之长,度人之短”,
自然越来越孤芳自赏,越来越不合群。
因此,对于孤僻、内向、不合群的孩子,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问
题,给予具体的帮助。如果是处于疾病状态,就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。
但如果是个性发展的缺陷,就需要家长、老师和周围长辈的共同帮助:
(1)家长可做孩子交友的榜样。家长与邻居、同事、朋友坦诚
热情的交往,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,使孩子逐渐形成热情、爽朗、
乐于交友的性格。如果大人面对登门的客人时常写出一脸的不高兴,
孩子必定学会的是“拒人千里之外”,又怎么会合群呢?
(2)培养孩子的安全感。当一个人感觉安全的时候才会主动和
别人交往。比如经常抚摸、拥抱孩子,与孩子有肌肤的接触。
(3)创造交友机会。邀请孩子熟悉的朋友到家里来玩,让孩子
与大家分享食物或是玩具。带孩子到公园、游乐场等地方去,以多结
识新朋友。
(4)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。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展示自我的表
现欲望,比如多鼓励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或家里有客人到访时表演唱
歌、跳舞等才艺。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身能力被外人欣赏,增强
自信心。
(5)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。这样一方面孩子跟同伴玩的内
容就会更丰富,另一方面,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,就更
容易被同伴接受。
(6)逐渐培养孩子的交友能力。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,
譬如: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,问个好;然后和熟悉的、性情温和
的、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;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,去公
园和同伴嬉戏;最后发展到利用乘车、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。
(7)鼓励孩子与年龄相近的伙伴交往。不合群的孩子即使交友,
50也多爱与比自己年龄大或比自己年龄小的伙伴交往。因为他们在与年
龄小的伙伴一起玩时才觉得安全而舒适;在与年龄大的伙伴一起玩时
可以寻求一种依附、保护关系。所以,应引导孩子多与年龄相近的伙
伴交往。让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,逐渐学会接人待物,逐渐摆
脱不合群的毛病。
(8)教会孩子正确处理与伙伴间的关系。比如,孩子孤傲时,
启发他多听听小伙伴的意见;孩子与伙伴吵架时,适当调节,不偏袒
自己的孩子;孩子表现出宽容时,多给予肯定。
(9)教会孩子交往的技巧。比如,养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习
惯,玩具与伙伴共同享用,上下学时主动找同学结伴而行。还要培养
孩子的合作精神,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,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玩“二
人三足”的游戏来锻炼合作和默契。等熟练了,可以鼓励孩子去和同
伴一起玩。